技術提供:Blogger.

本通識課程由教育部顧問室支持

課程目標:
藉由相關性別平等與醫療照護關係正確倫理觀念的建立,讓同學們明瞭並能有效掌握「性別」在醫療系統與行為內的倫理關聯,進而拓展至醫療場域內關懷關係的討論。

1、改變醫療場域內對性別的「遲鈍」反應為「敏感」
「性別遲鈍反應」(gender in-sensibility)是一種對性別歧視的態度,不一定是性騷擾,而是更廣泛的指涉將女性行為往負面詮釋或貶低,有違女性自尊。這是一位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工作了16年的女教授康利 (Frances K. Conley,《不與男孩同一國》“Walking Out On the Boys”)辭職的理由,譬如說:男同事並不尊重她在主持手術時的主管醫師職位,如果她在某個問題上與男同事持不同的看法或意見,即被指為「難相處」,或是由於婦科病所致,當然也包含對她的性騷擾等等。談及職場內的性別相關話題,同學們容易將焦點聚集在「性騷擾」情事上,殊不知在性騷擾的背後有著更深沉的思想,隱含地支使著人們對性別的歧異眼光,「性騷擾」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的顯象罷了!尤其在醫療場域,醫、病之間肢體的接觸在所難免,讓人更容易僅關注在顯而亦見的課題。因此,培養同學們對性別的敏感度,即是要深耕於表象之下,徹底將這滋長表象的「耕」翻出來,好好整理一下。「性別遲鈍反應」是其一,另一為「性別視盲」。

2、改變醫療場域內對性別的「視盲」為「明朗」
「性別視盲」(gender blindness)的意義在於,女性的社經地位及隨之而來的生活水準是「看不見的」(invisible),或不曾進入思慮範圍。傳統在政治與經濟上是女性為被動、附屬的角色,例如:在政治上,認為女性會依循其丈夫或父兄家長的意願而投票給某候選人,因此,女性參加選舉除了使選票增加外,對選舉結果不會有什麼影響。在台灣則有某候選人比較帥,所以可以囊括大多數的女性選票,甚至因而贏得選舉的說法!在經濟上,認為男性經濟地位一直是經濟學上的經濟度量指標,也就是說,男性主導著社會經濟的發展,女性總是依附著男性而生存,即使外出工作的女性,其經濟地位也是「不為所見的」!醫療科技化的教育之下,醫療的研究與範式主要仍以男性或男體為主,女性醫療專業人同樣是受如此範式的影響。因此,映入醫療人員眼簾的有女病人、男病人,但在醫療的意識內卻只有一種人,即「男人」。也可能因為如此,醫、病之間的碰觸有時會令病人有「不舒服」的感覺,並非真正的性騷擾,卻是此性別視盲的結果。故而,本課程不僅要為同學們「開眼」,更要為同學們「開心」;不只是「看到」什麼,而是「感觸」到了什麼!

3、由對「性別」的關懷而至醫療場域內關懷關係的建立
前已有言,論及醫療場域內的「性別」議題,除了異性之間,還有同性之間以及性別在相對強勢與弱勢之間。另一方面,倫理(道德)的討論不就是「對或錯」、「好或不好」、「該或不該」的探討,更是「好、還要更好,以臻於至善」與「關懷關係」之建立之共同存在情境的和諧。藉由本課程的討論進而擴展學生醫學倫理之視野,因為一般醫學倫理的課程或討論乃通泛地進行,而且重理智的思辨,感受不到由點到面而至整體情境的關懷情感。

 

本課群所欲含括的公民基本能力:倫理、媒體。

1、倫理:認識醫療場域內之性別倫理議題,融合理性的思辨與情感的關懷。
特別標舉「性別」的醫學倫理,不僅凸顯性別議題在醫學倫理內的角色定位,讓學生更明白性別在醫療場域內的倫理關聯,而且融入女性主義以「情感」為核心的關懷倫理學,彌補傳統以理智思辨為中心的原則倫理學之不足,讓學習者不再只是採取距離、冷冰冰地由理智去觀視疾病的「對象」,而且是親近、溫暖地由情感去關懷生病的「人」。

2、媒體:體認媒體訊息的力量,省思己身所處情境與外界的關聯,進一步以開放、批判的態度整理媒體訊息, 再借助媒體之力傳播出去。
當代性別意識有許多是在媒體的傳達中,隱然地、無形地深入人心。另一方面,倫理議題有其時代性、時空性,道德行動更是在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」之具體存在情境內的具體實踐。在對媒體與媒體訊息的接收中,體會和明認媒體對感知外界世界的力量,開放心胸以省思己身與媒體、己身所處與媒體所傳達情境之間的關聯,進一步以批判的態度整理媒體訊息,再借助媒體之力傳達己身思維、情意,讓處於不同情境的人感知己身所處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